故宮攬勝/玉白菜的美
文/陳長華
提起《翠玉白菜》,幾乎家喻戶曉,也形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代言寶物。其實,它並非臺北故宮唯一的玉白菜,而是院藏三棵玉白菜當中最美、最吸睛的一棵。在「南北故宮.國寶薈萃」的白菜主題展覽會場,觀眾可以細細地欣賞它們的真貌,以及巧雕趣味。
我們熟悉的《翠玉白菜》,長十八點七公分,寬九點一公分,厚五點零七公分,成型的《翠玉白菜》最初並未受重視,是被放在琺瑯小花盆中。據專家說,這一件《翠玉白菜》原本被放在紫禁城的「永和宮」。「永和宮」是清朝光緒皇帝的瑾妃住處,傳說是西元一八九○年瑾妃入宮的嫁妝。因白菜寓意家世清白,白菜葉子上的兩隻昆蟲代表多子多孫的祝禱,是一件吉祥之物。
已故的故宮器物專家那志良先生,生前接受筆者訪問時曾提及,他初次看到的《翠玉白菜》,是和一棵小靈芝一起種在琺瑯花盆裡,也許是點綴清朝宮中的「盆景」之一。一九二五年十月十日,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後,那先生和一群專家開始著手整理故宮的銅器、瓷器、玉器、繪畫等文物;他是負責玉器。當《翠玉白菜》出現在庫房時,眾人眼睛一亮,不過它身旁那棵小靈芝實在無法與它匹配,琺瑯花盆也顯得土裡土氣的,所以當玉器陳列室成立,挑選展品時,就讓白菜脫離小靈芝,獨自亮相。
那志良說,《翠玉白菜》是清朝產品,它的材質並非古玉,但工人能夠利用它的特點,抓住它的姿顏,做成白菜,實在難得。研究玉器的人,管「翠玉白菜」叫做「巧作」,因為不僅這塊玉的質地上等,雕刻的技術可稱得上鬼斧神工。
為什麼說玉白菜的質地好呢?它的顏色,和我們在市場買的真白菜沒什麼兩樣,葉子部份碧澄澄的,葉莖白嫩嫩的,然而最教人讚賞的,是碧澄澄和白嫩嫩之間,沒有顯著的分界線,而是自自然然地一脈相通。
臺北故宮所藏的三棵翠玉白菜,無論大小、形狀、色澤或用途各有不同。位居首席的《翠玉白菜》是人氣寶物,美麗自然不在話下;另一件《翠玉小白菜》,高十三點四公分、寬八點九公分,原藏於「永壽宮」,菜葉上也有菜蟲。第三顆是《翠玉白菜花插》,高九點九公分,原置於紫禁城的「南庫」,器物的中心有開孔,可能是用來做為花插,型態就遠不及《翠玉白菜》引人注目;但也讓觀眾看到玉白菜的多種樣貌和用途,對古人的生活情趣有了多一番的了解。
(點閱次數:1039)